信息详情

巴城中心校校史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9日]

巴城中心校校史

第一部  历经风雨坎坷  孕育建国精英

(1905~1949)

  巴城公学创始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由里人黄公槐在士绅徐梦鹰(字冀杨)帮助下,以附税和蟹捐创办巴城中心校前身----巴城公立初等小学堂,地设镇城隍庙内,借斗姆阁火神殿养心檀房屋为校舍,举顾国珍为校长,是年招收一个班20余名学生。

  1912年该校由县府民政分府学务接管,并另借婴堂增办女校,校长朱宝玉,招收女生10余名。1918年,男女两校合并,改称巴城初等小学校,校长徐伯澄(字福清),拆火神殿,始建教室4间,办公室、会客室各1间,共设4个班。1925年,增开高年级,学校易名昆山县巴城小学校,校长顾履信,学生150余名,教师6名。1930年,张国权掌校,增建大教室、办公室,当年举办建校25周年校庆活动,谱写校歌。1933年,拆南邻土谷祠,始建校门,添建校长室,应接室,其中共6个班,学生200名左右,教师8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巴城沦陷,学校一度中辍,其间朱募丹,徐振亚借巷路程家厅和河西街畅厅开办补习班,师生锐减,学校数年不景气。

  1945年,抗战胜利,周祖珍(字天休)任校长,次年,学校改名为昆山县巴城中心国民学校,并在学校西侧建围墙,使学校成为一个独立整体。开设6个班,学生250名,教师11名。

建国前,学校历经风雨,但大批学子孜孜求学,学校孕育了批批精英(赵福球、蒋木青、潘元喜、陆坤维、钱国忠、洪仲秋、周梅芬、盛纪宝、毛石玉、欧婉芬、陆坤荣等20多名工程师、教授)。

第二部   明确办学目标  扩大教育规模

(1949~1987)

  1949年5月巴城解放,六月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科接管,改名为昆山县巴城中心小学校。

  建国初期,学校面向工农开门,学生迅猛增至300~350名左右,教师18名。1951年秋学校成立教育基层工会,首任工会主席胡仁豪,校内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贯彻“五爱”教育,并于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年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全国通用课本施教,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小学生守则”。1956年掀起群众办学高潮,学校呈现团结进步景象,1957年,全面贯彻“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公、民办并举办学方针,全公社小学猛增到39所,其中公办小学22所,民办单班小学17所。全社共开设58个班,2843名学生,教职工70名。中心校各年级发展成双轨,同时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参加养猪、炼铁、种菜等勤工俭学活动。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提出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学效果,及时纠正了教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进一步确立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秩序遭严重破坏,少先队解体,由红小兵替代,六八年,公社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六九年,小学实行社办,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七三年,学校搞开门办学。全公社38所小学(北潭、杨北、东江、红星、永胜、雉城、和平、栅头、公司、石家浜、黄泥田、李家角、毛泾、尤泾、加紧、项家浜、三家村、塘北、塘湾、水产、龙兴、新庄、共幸、龚家溇、香炉角、中心、年丰、红窑、杨家、枉泾、姚家斗、杨木、温焦泾、长浜、合心、宋家、联丰、巴城中心校),其中公办小学21所,民办单班小学17所。全社共开设97个班,3592名学生,教职工118名。

  1950年~1957年历任校长:江洪涛、 周作正 、严善永、蔡醒亚 、胡仁豪 、赵文鹿;1958年~1963年历任校长: 曾惠元 、周菊生 蒋福山 ;1964年8月~1974年8月校长:施育才(74年2月~74年8月兼支部书记);1974年9月~1990年10月校长:蒋瑞源(兼支部书记)。

1973年,学校获昆山县儿童篮球赛女子组第二名;1975年,获昆山县小学篮球赛男子组第二名;同年获昆山县少年儿童乒乓赛男子组第二名。

  1979年8月,恢复中心校建制,建立和健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教育的教学研究,抓好教师“五认真”工作,学校作风严、教风实、学风勤,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1981年,按照教育厅公布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领导工作若干意见》《师德六条》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小学恢复六年制,教材从省编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编。全乡24所小学,其中1所中心校,23所农村小学。开设70个班,学生2264名,教职工112名。

自1972年9月起,先后在东江、永胜、民主、龙兴、马料江、红窑、枉泾、毛泾、和平九所小学中开设初中部,1978年共有17个班,学生740人,教职工33人(属小学编制)。至1988年7月先后全部撤并到巴城中学。

  1980年,巴城中心校创建校办“昆山县巴城玻璃钢厂”,规模逐年扩大,利润逐年翻倍、为改造旧校舍、建设新学校作出了贡献。2003年11月26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实行转制。(以合法手续将校办厂所有资产出售给业主洪喜林。)

1982年以后,教学秩序稳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研工作逐步加强,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同年五月,学校乒乓球队获昆北片第一届小学生乒乓赛男子组“冠军”。

  1983年8月~1984年2月,中心校拆除所有旧教室和崇宁寺后殿,集资15万元,新建一幢三层教学大楼,计1600平方米,有标准教室15间,大礼堂1只,办公室10 间和其他附属设施4间。学校实现洁、齐、美。

  1985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小学实行乡管,学校办学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支部把提高全员素质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核心内容。同年三月,中心校首次被评为“昆山县文明单位”。同年五月,巴城中心校辅导区举行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一致通过《齐心协力,开创我乡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决议,致力提高全体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1986年1月,学校获“昆山县普及初等教育合证”,中心校党支部首次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当年学校又建造416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包括伙房、食堂、锅炉房、体育室、活动室等)。五月,学校全面修订《关于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细则》,提出“严谨细实、奋进创新”校风。

  1987年3月,学校被评为“昆山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同时荣获“昆山县先进党支部”。是年十月,举行建校80周年校庆,市、镇、地方知名人士和校友莅校视导并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1985年~1989年,中心校始终保持十五个班级,学生650名著~800名左右,教职员工41~56名。

第三部   优化办学条件   实施素质教育

(1988~2008)

  1989年9月28日,昆山撤县建市,学校硬名为“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学校”。全辅导区15所农村小学, 1所中心校。共开设59个班,学生1876名,教职工114名。

  1991年以来历任校长、书记:庄惠民(1991年1月~1993年8月);季惠明(1993年9月~1998年8月);胡雪源(1999年7月~2008年8月)。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先导,积极稳妥地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校内建立书摄影、制作、计算机、鼓号、腰鼓、铜管乐、舞蹈、篮球、乒乓、英语、奥数等二十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注重拓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效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从1991年起,巴城中心校成功举办了八届小学生艺术节活动。向全社会展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国家教委普教司、苏州市教委、昆山市宣传部、昆山市教育局、巴城镇党委政府领导都曾多次莅临现场,并作指导性讲话。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师生在全国性、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累累,学生舞蹈队和铜管乐队饮誉市级乃至省级舞台。全校教师充满智慧美的艺术性劳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整个校园显露出浓郁的素质教育气息。

  1993年,全辅导区共有13所学校,一所镇中心校,十二所村校,共1466名学生,开设46个教学班,100名教职员工。

1997年8月,十二所村校就近合并成五所完小校,分别为(东河、沟巷、思湖、洲江、杨家)加镇中心校共六所学校,共有学生2029名,开设52个班级,教职员工109名。

  东河完小初建于1967年,2000年3月投资40万元翻建,(昆山市政府补贴12.9万元),九月一日竣工。开设3个班82名,教师3名。次年教育局定为民工子女入学指定学校,因地势偏僻生源极少无法开班,而后并入中心校。

  九十年代,沐浴着改革春风的巴城中心校坚持不懈地朝着办学目标努力,办学业绩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曾二次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七次被评为“昆山市文明单位”;多年被评为“先进教工之家”;1991、1994年分别被评为“苏州市绿化达标单位”及“江苏省绿化达标单位” 1993年、1999年两次荣获“昆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7、199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系统基层工会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被评为“苏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及“苏州市小学自然实验室合格学校”;学校铜管乐队荣获 “江苏省管乐队比赛二等奖”;1999年被评为“苏州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同年6月,学校少先队队室分别被评为“昆山市三星级队室”和“苏州市二星级队室”。

至2002年9月,巴城辅导区(乡区)的六所完小校、先后全部撤并到中心校,全镇只有一所学校——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学校,共有学生1545名,开设33个班级,教职员工99人。

  1995年4月,学校创办《巴小教育研究》校刊,并于1997年1月易名为《巴小教育》,2001年12月改名为《阳澄清漪》。该校刊为促进教师交流经验切磋教育艺术、发表研究成果、传递教育信息,提供了沟通园地。

  2001年12月27日成立“巴城中心校清漪文学社”,为喜爱写作的学生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习作园地,由程丁元老师牵头于2003年3月1日,创办学生报《浪花》每月出一期,2007年11月该报参加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评选,获二等奖。2006年9月,文学社又增创学生专刊《阳澄波光》,由戴凤英老师负责每学期出一期。学生的报刊一直滋润着他们的成长。

  为适应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学校拓宽多种渠道,改善办学设施,规范内部管理,扩大教育成果,1993年开始,立足新起点,拓展新路子,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

  1997年4月,巴城镇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全体教职工牵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款集资16多万元,建造一幢建筑面积为3372平方米的五层综合教学大楼。1998年4月新建教学综合楼竣工交付使用,现代化计算机室、语音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房、自然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会议活动室等专用教室齐全。

  同年,巴城中学搬迁后的校舍全部并入巴城中心校。根据需要拆除部分旧校舍,扩建100米直跑道,200米环形跑道,篮球场2片,足球场1片,排球场1片,乒乓桌11副。学生运动场地面积达10397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扩建到3454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1089平方米,绿化面积为14263平方米。整个校园绿荫繁匝、恬静宜人,运动场地平坦开阔,多幢教学楼整齐美观。

  历经百年沧桑的巴城中心校,迎来二十一世纪的曙光,“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得到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学校信誉大大提高。至2004年学校光纤接入。覆盖学校各办公室及学校专用室。学校建立独立网站。可随时传播教育信息。2006年9月,开通家校路路通,教师可以随时与每位学生家长传播信息,及时沟通。学校电脑增至86台新建成微机房二只,多媒体教学设备4套,自然实验室、劳技室、语音室各一只。学校图书室配置微机管理设备,图书室藏书量达29690册、电子图书120册,师生借阅均实行微机管理。

  1996年9月,学校承担苏州市“九五”立项课题《在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探索》。于2000年3月结题,受到苏州市教科所专家领导认可。

  1997年5月22日,学校承担江苏省教育学会“九五”立项课题《构建小学美育框架结构的研究》。于2000年10月顺利结题。教师论文100多篇先后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

2002年10月,学校承担了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多种途径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教育的研究》,经过全体教师3 年多务实研究,2005 年5 月通过苏州市专家、领导终期成果论证,取得相关证书,所撰写的结题报告收录于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集》中。

  2006年度,学校承担的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和苏州市“十一五”德育立项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协调教育的研究》,由教导、教科、德育处牵头,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学科为子课题在全校全面启动研究,有望取得丰硕成果。

  2001至2006年间,教师发表论文116篇。其中国家级14篇,省级35篇,苏州市级别18篇,昆山市级49篇;教师论文获奖129篇。其中国家级5篇,省级20篇,苏州市级别27篇,昆山市级77篇。

  至2006年底小学高级教师58名,本科毕业15名,大专毕业53名,昆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4人。昆山市教育教学能手3名,昆山市教坛新秀10人。同年秋小学共有学生1066名,开设26个班级,教职员工86人。幼儿园(含村幼儿班)共有幼儿397人,开设10个班,教职工30人.

  2003年9月,学校支部行政班子全体人员花半年时间,修订了长达十万四千字的《学校管理规范》白皮书。该书共分九章九十七条,涉及全校各个方面。学校提出“团结、奋进、务实、创新”,“严谨、博学、善教、奉献”、“勤学、守纪、活泼、取进”作为校风、教风、学风。全校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苦练内功,争创特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绩。

  2000年5月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基层工会”;2000、2006年先后两年被评为“昆山市德育先进学校”;学校2001年4月被评为“昆山市绿色学校”;2004年6月“创建成苏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同期被评为“苏州市绿色学校”;2005年12月创建成“江苏省绿色学校”;2007年11月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先进学校”;2007年3月荣获苏州市女教工先进集体;2002年1月,舞蹈“鞭春”获苏州市小学文艺调演三等奖,学校曾多次荣获昆山市小学生文艺会演一等奖;2003年荣获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十名,同年一月荣获“昆山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同年11月在全国中小学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被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2004年9月,荣获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七名,同年荣获昆山市小学生航模比赛团体二等奖;2005年12月在昆山市首届青少年电子技师操作比赛获团体二等奖;2005、2006连续两年“荣获苏州市少先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铜奖”;,同年12月荣获“江苏省第六届电子技师比赛团体二等奖”;巴城中心校在“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获集体三等奖。

  巴城中心幼儿园,于2004年春易地新建竣工。建筑面积为2782平方米,246名幼儿,开设7个班级,教职工16人。全辅导区保留新开河、武神潭、东阳澄湖、马料江、红杨河五所村幼儿班,共有幼儿97名,教养员15人。是年5月,巴城中心幼儿园确定为昆山市一类幼儿园;2006年6月被评为“昆山市绿色学校”,同年12月创建成“江苏省示范幼儿园”。至2007年8月,全辅导区只保留新开河、武神潭、红杨河三所村幼儿班,经市局考核,都定为“昆山市合格幼儿班。

  2008年是继往开来之年,顾根火任校长、党支部书记(2008年8月至今)。为创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从2007年4月开始,巴城镇政府投入185万元,学校进行二号、三号教学楼的改造,改建塑胶跑道,校园绿化整治,按标准配置现代化教育的设备设施。2008年5月,学校授受“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铜牌。是年秋小学共有学生1015名,其中外地民工子女466名。开设24个班,教职工85人(其中镇编教职工13人)。幼儿园(含村幼儿班)共有幼儿438人,开设11个班,教职工35人(其中镇编教职工28人)。小学高级教师63名,本科毕业17名,大专毕业51名,昆山市学术带头人4名,昆山市教学能手6名,昆山市教坛新秀14名,昆山市骨干教师6名。共产党员30名,离退休教职工53名。

2008年2月,学校分别荣获“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昆山市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5月荣获昆山市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三等奖。2008年10日,学校在费俊龙航天精神的感召下,科技组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屡获奖,被中国宇航学会定为第一批“全国少年宇航技师”江苏省活动基地。

                     

                               执  笔:   葛忠平

                                  二○○八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