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语境学视野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新探》读后感 宋圣嘉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8日]

《语境学视野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新探》读后感

宋圣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可忽视对作品中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而在语境学理论中,将“民族文化传统”单独列为一类语境,“这是因为言语交际的涉及面非常广,既论今谈古,又沟通中外,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关注中外差异与古今差异”。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对文化语境中古今差异的理解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对古代习俗、典故和意象的理解。例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提到的“登高”“插茱萸”,就是古代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最为常见的,诗人往往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如“松”代表坚韧的品质、“月亮”寄托相思、“落叶”表达悲伤等。在古诗词教学中,紧扣意象这一民族文化语境,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某一事物所表达的不同意思或几个事物所表达的相同意思。

     “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古诗词题材丰富,有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送别诗、闺怨诗等,但其创作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他们必然缺乏生活体验。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联系情景语境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只有通过真实地再现古诗词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处境,才能促进学生深度解读作品,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主旨。例如,在执教李绅的《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时,学生提出质疑,田地都用来种粮食了,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教师就要联系诗人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朝廷苛捐杂税,地主收租,使农民们苦不堪言,即便收获了粮食,也不能全归自己所有,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诗题“悯农”。在执教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新桃换旧符”是过年辞旧迎新,还要联系诗人王安石写《元日》这首诗时的处境,他当时正在推行新法,希望通过革除旧政、施行新政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瞳瞳日”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法带给百姓一片光明。 
  联系情景语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词主旨,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度解读文本。笔者在执教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通过再现情景语境,促进学生深刻体会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因此,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词语学习的文本语境、课堂语境、生活语境、训练语境,帮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词语意蕴。这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顺利转变,为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