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学科渗透相关教案2
[发布时间2014年6月29日]

健康教育

渗透教案

6-7的分与合

任教者:沈婉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掌握6、7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节日欢乐祥和热烈的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6—9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将所学数字顺数一遍,再倒数一遍。

2、  复习1—5的分与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挂图,建国六十周年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兴高彩烈张扮教室,迎接国庆。结合提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怎样分?”

2、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序地分”。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看教材中的插图并按插图动手操作。如:把6个气球分在两个手里,书上画了几幅图?为什么只画三幅?从每幅图里得到6的组成?虚线框里的组成和框左的组成有什么联系?第一组与第二组有什么联系?第二组与第三组呢?

3、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6的组成中学会有序的操作和有序的记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的学习。

7的分与合让学生一边分圆片,一边想数的组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组织交流。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序地进行,能不能从7的一种组成在虚线框里写出相应的另一种组成。

在7的分与合都找到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记住这些组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到“有序”和“联想”上。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掌握7的组成。

2、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2、对口令练习。

(2)想想做做3、4

弄清题意,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5

引导学生寻找木头的排列规律,交流反馈,哪两层的木头合起来是6根?哪两层的木头合起来是7根?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6、7的组成,小朋友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记住6、7组成中的三种,由这三种想到另外三种。

健康教育

渗透教案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第4教时

任教者:王秀珍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的数学活动课《称一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积累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

2、技能目标: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称物体的方法,感受重量单位千克

四、教学难点:

读  秤

五、媒体设计:

投影、电子称、各类水果、蔬菜等。

六、板书设计

称一称

1、称水果和蔬菜:1千克         有(     )个

2、称体重:比(   )千克重一些

比(   )千克轻一些

大约(   )千克

在(     )千克和(    )千克之间

3、你知道吗?

6 —— 10岁体重:实足年龄 × 2 + 7(或8)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有哪些水果正在成熟吗?今天你带来了什么水果?想知道有多少个水果怎么办?(数一数)如果想知道有多少千克水果怎么办?(称一称)

一、称水果和蔬菜

1、出示台秤,复习秤面,突出重量单位

2、演示称整千克数的物品,学生读秤

3、演示称任意千克数的物品,说说怎么知道中多少

千克

4、称苹果

(1)估一估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

(2)称一称、数一数

5、小组活动:称一称其他的水果和蔬菜,并数一数,记一记

6、布置学生利用平时和妈妈一起去买菜、买水果的机会,多注意观察有关千克和克方面的知识

二、称体重

1、估计一下自己的重量

2、指导分组称体重和非整千克数如何表述体重

板书:比(   )千克重一些

比(   )千克轻一些

大约(   )千克

在(     )千克和(    )千克之间

3、小组活动:称一称,记一记,说一说,比一比

4、你知道吗?

(1)读一读

(2)解释“实足年龄”

(3)演示计算方法

(4)学生独立算一算,和其他学生比一比

(5)教育:科学饮食,加强锻炼

健康教育

渗透教案

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

任教者:孙青

第3教时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一)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4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4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

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五、媒体设计:

投影片出示例题

六、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一)

28元

裤子


上衣

解法一:先算上衣多少元。

38×3=84(元)

再算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84+28=112(元)

解法二: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1+3=4

再算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28×4=112(元)

答:买一套衣服要112元。

七、教学过程:

(一)铺垫。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一件上衣多少元?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裤子的4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要学生口答。

2、揭示课题。

这些问题都是用一步计算解决的,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例题。

(1)图上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2)出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提出: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让学生画一画。

(3)引导:这一题能不能用一步计算算出问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相互交流。

(4)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板书,及板书算式。

(5)重点讲解法二。

2、做试一试。

学生先试做,然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想想做做。

1、做第1题。

让学生先算,然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第2题。

让学生分组交流这一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检查。

3、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什么,以及是怎样算的。

4、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位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要知道先算什么。

(五)、作业。第4题。

健康教育

渗透教案

平行和相交第1教时

                     任教者:沈婉英

一、教学内容:平行和相交(认识平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现象,能

找出图形中的平行线。

2、能力目标: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平行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于平行的空间观念,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四、教学难点: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五、教学准备:挂图若干  一副三角尺

板书设计

平行和相交

根据挂图画出三组直线。


平行

同一平面

相交

同一平面    不相交    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教师讲述:谁能知道这些挂图中的场景在哪里吗?(马路白线等,交通规则,生命教育)

让我们一起来找出图中的红线和蓝线。

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谁能帮它们分分类吗?

汇报交流:学生把自己的分法展示给大家。

小结:通过观察、演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我们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二)探索新知

1、谁能勇敢地来猜猜:平行线有什么特征?

2、思考:如果把平行线无限延长你会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强调:“同一平面” 、“不相交” 、“直线”这几个关键词语,并适时板书。

3、找一找:谁能在我们的教室中找出平行线吗?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评价;注意订正学生不准确的表达。

4、做一做:谁能利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作出一组平行线吗?

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交流。

5、画一画:教学画平行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和直尺,跟着我王老师一起画平行线。

步骤:

①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

②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

③再沿一条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2)学生自己试着画平行线。

(三)组织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后校对讲评。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追问:第4组两条直线为何不是平行线?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用长方形纸示范折法。

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两次。

思考:纸上出现了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再量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投影呈现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说出每个图形中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并到投影前指出是哪几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不同的画法。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要求:在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线段都平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后校对讲评。

教师:将图形平移,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都是互相平行而且相等的。

(四)全课总结

师生共同完成。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教师:“平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把你找到的“平行”写在——数

学日记中。






健康教育

渗透教案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任教者:李雪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3,练一练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怎么求?

长方形=长×宽     正方形=边长×边长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交流。

对学生的交流作适当点评,使学生明白数方格比较大小或把左边图形转化后与右边图形进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都是可以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课件演示图形转化成正方形的过程。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请你拿出老师课前让你们剪下的平行四边形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到斜边重合。

第二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道斜边重合。

(4)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说说你们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学生小组讨论)

师小结:沿着高剪,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能拼出长方形。

3、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会不会改变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你们把同桌合作得出结论)

(2)学生操作:请大家拿出课前剪下的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实践得出结论。

转化后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2

底(cm)

高(cm)

面积(cm2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反馈、交流、抽象出面积公式

根据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5)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回答,并板书:S=a h(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能独立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说说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注意:请学生注意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而不是厘米。

2、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指导学生明确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应等于15。

3、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

4、练习二第5题

拿出长方形框架。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

(1)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为什么?

(2)连续拉动长方形,面积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我们能把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这就是数学之美。

五、作业:

书本第13页练一练3题。 练习二3和4。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           新图形

割补、剪拼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健康教育

渗透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1

                  任教者:孙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材简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成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感受物体的立体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学习立体图形。

像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罐头盒、牙膏盒、肥皂盒、排球、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感受物体的立体之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 出示例1:

出示长方体的纸盒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